展覽時間:2014年8月15日——2014年10月15日
展覽地點:國子監藝術展廳
主辦方:北京市文物局
承辦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參觀方式:面向所有游客開放,進入博物館即可免費參觀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5號
交通指南:地體五號線C口出,向南步行至國子監街口,向西步行200米到達博物館
展覽實景









展覽介紹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鬃邮攀乐?,他的后人和弟子就開始進行祭祀活動。隨著孔子歷史地位的提高,祭祀活動也從民間走入廟堂,最終成為系統完備的國家祭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皇家祭孔是以國家名義、由皇帝或政府官員主持的祭祀活動,是國家倡導儒學、重視教育的重要政治活動,屬于國家祭祀體系?;始壹揽谆顒佑啥Y部、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欽天監、內閣、翰林院等多個部門組織和管理,其中禮部是祭祀制度的制定和決策建議機構,太常寺是祭祀活動的直接管理機構,其他部門則是祭祀禮儀的協助、監督機構。北京孔廟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孔活動的專用場所,是封建國家的最高權力階層率先垂范、尊師重教的歷史見證,是一座由政府投資精心營建的皇家孔廟,現存建筑、祭祀遺跡和遺物無不體現出其尊貴的皇家身份。
“明清皇家祭孔文物文化展”是北京市文物局“2014年暑期展覽季”的重點展覽項目,也是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首次舉辦全面展示祭孔禮儀和文化的展覽。此展覽主要由70塊展板、皇家祭孔珍貴文物33件、祭祀禮樂器30件組成。這些首次展出的珍貴館藏品,有青銅器、竹木漆器,還包括全套編鐘、編磬、祭孔禮樂服飾、器物等。展品多數是明清皇家官造祭孔器物,器型古樸,制作精美、色彩絢麗,紋飾精湛,令人駐足、回味、忘返。展覽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 孔廟歷史概況
建筑是無聲的語言,北京孔廟是由眾多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的祭祀空間,精致有序,嚴密緊湊,對稱和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其建筑選址、建筑布局、建筑規制無不體現了祭拜者非同凡響的特殊身份和被祭拜者萬世楷模的至尊地位。
.jpg)
孔廟鳥瞰
一、大都選址
北京孔廟選址在劉秉忠著手修建元大都的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就已經規劃確定,將 “廟學”所在地安排在元大都的東北方位,與大都中心閣僅隔金臺坊和靈椿坊,方便師生祭拜孔子,同時也便于皇帝及官員的祭拜活動。
二、建筑布局
北京孔廟占地約22000平方米,共有三進院落,層層遞進,圍墻環繞,中正莊嚴。建筑空間布局是以“大成殿”院落為整體建筑群的核心,即以“廟”的祭祀空間為主體,構成前后三組功能不同的院落空間形式。
外圍建筑:外圍建筑是北京孔廟建筑群的序幕,由成賢街、四座彩排牌樓、下馬碑、影壁和圍墻組成。
.jpg)
成賢街,下馬碑,照壁
中軸建筑:北京孔廟建筑群呈一路布局,左右沿中軸線對稱,南北縱深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五個主體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是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崇圣殿。

先師門

大成門

大成殿

崇圣門

崇圣祠
三、建筑規制
為了凸顯北京孔廟的皇家廟宇身份,營造者采用了多種手法:熠熠生輝的黃色琉璃瓦、氣宇非凡的廡殿頂、描金抹彩的華夏龍圖騰、帝王御筆的門楣匾額、處處可尋的九五之數,無不標示著北京孔廟建筑的等級、尊貴和講究。

九五至尊大成殿

下馬碑 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第二部分 祭孔禮樂文明
祭孔內容以歌頌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是禮、樂、歌、舞四位一體的廟堂藝術。祭孔音樂來源于孔子推崇的韶樂,舞蹈起源于夏朝。祭孔禮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西周以來的禮樂文明。祭孔全部過程有典儀官主持,分六個部分,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其場面宏大,典雅莊重。
一、祭祀人物
供奉祭祀人物的場所主要是大成殿、兩廡、崇圣祠和土地廟。大成殿祭祀孔子,四配、十二哲陪同祭祀,兩廡祭祀歷代先儒先賢。崇圣祠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土地廟是掌管孔廟地面的土地神,也稱作韓公詞。被祭祀者都是對儒學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者,或者是踐行儒家信條的楷模。

.jpg)
十二哲
.jpg)
孔子排位
.jpg)
匹配排位
二、祭祀禮儀
祭孔禮儀歷代多有損益,一般都以三獻禮為核心內容。主要分成六個部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六個部分。迎神就是迎來孔子神靈。初獻是第一次獻禮,行禮的內容奠帛獻爵,恭讀祝文,亞獻、終獻均為獻爵,之后撤去貢品,送走神靈,宣告禮成。

祭祀孔子

官員行三獻禮

祭孔擺放的祭品

祭孔進班場面
祭孔儀式簡介
一. 第一部分迎神,即迎來孔子的神靈。迎神的內容由主祭官、陪祭官向孔子神位上香。樂曲演奏昭平之章。在演奏樂曲的同時演唱歌頌孔子的歌詞。
二. 第二部分初獻禮,即第一次獻禮。行禮的內容獻帛,獻酒。樂曲演奏宣平之章,舞生開始跳六佾舞,舞生左手持羽,右手持龠。每個動作代表一個字,四個字組成一句歌頌孔子的話。
三. 第三部分亞獻禮,即第二次獻禮。獻禮的內容是向孔子神位獻酒。音樂演奏秩平之章,舞生表演第二成舞蹈。
四. 第四部分終獻禮即第三次獻禮。行禮的內容是獻酒。樂曲演奏敘平之章,舞生表演第三成舞蹈。
五. 第五部分撤饌禮,音樂演奏懿平之章。(喊:奉祝、帛、饌送燎)“撤饌”就是撤去貢品。撤去的貢品由執事官送到焚帛爐燃燒。
六. 第六部分送神禮。行禮的內容是有主祭官、陪祭官行三拜九叩大禮,恭送孔子神靈。隨后典儀官宣布禮成,祭孔典禮到此結束。
三、祭孔樂舞
祭孔樂舞的內容以頌揚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是樂、歌、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歌曲每句四字,每字配合一個舞蹈動作。主要以弘揚傳統文化,承繼孔子思想之精華為核心內容。場面宏大,樂生45人,演奏中和韶樂,鐘磬齊鳴;舞生64人,表演八佾舞,舞容古樸。

祭孔舞蹈

祭孔樂班

部分容舞譜
第三部分 祭祀文物展示
孔廟祭祀文物主要分為樂器和祭器,樂器在演奏音樂時使用,祭器是擺放供品的容器,一般要成組擺放,以示祭祀等級的不同??鬃优莆磺白疃?,三爵一登兩鉶、兩簋兩簠、十二豆十二籩、一篚、六尊,四配、十二哲遞減。用于祭祀的樂器均為中國傳統樂器,分屬金、石、竹、木、革、絲、匏、土八種不同材質,又稱八音。
儀仗
祭祀孔子儀仗只要用于皇帝祭孔進入孔廟后使用,進入孔廟前大駕鹵簿停在成賢街上??讖R內儀仗主要有提爐、執登,黃羅傘蓋。

國子監街儀仗
祭器
祭器是指用以盛裝、呈獻祭品的各種器具。主要包括爵、尊、登、铏、簠、簋、籩、豆、篚等。因祭祀等級不同,祭器所采用的材質也不相同。除銅器外,還有瓷器和木器。
銅豆:
食器。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有“鼎俎奇而籩豆偶”之說。
形態:該器型基本為圓形,直口,有蓋。蓋頂有絞繩扭抓手,粗柄,束腰,圈足。蓋沿飾弦紋,面飾橫鱗紋,波狀紋。腹沿飾垂云紋,面飾弦紋,橫鱗紋。腰飾垂鱗紋,箍棱飾金鈑紋。圈足飾竊曲紋。足邊外側有一行六字“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蓋內有三行六字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規格:通高26.5 厘米, 口徑16.3厘米, 底徑15.9厘米。
用途:用于盛放鹿醢、兔醢等肉醬與肉羹者類,以及用鹽腌制的芹、韭,竹筍。
.jpg)
銅簠
食器。簠出現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東周初。
形態:該器基本形狀為長方斗形,侈口有蓋,蓋頂飾波狀紋抓手,倒置可盛放食物,蓋與器身斜壁兩側均附有夔龍型雙耳,蓋面飾夔龍紋,腹沿、器身飾橫鱗紋、饕餮紋,腰回紋。方形足面飾云紋,四邊鑄有缺口。蓋內與足底均鐫刻三行六字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規格:長26厘米,寬21厘米,高23厘米。
用途: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
.jpg)
銅铏
食器。
形態:器型基本為橢圓形,直口有蓋,蓋上為三片角形狀,抓手飾云紋,倒置可盛食物。蓋面與器身自上而下飾萬字紋、回紋、花枝紋、藻紋、龜背紋,腹兩側附獸形耳一對,三足與蓋形紋相同,腹底與蓋內鐫有篆書三行六字“大清乾隆年制”款。此器構思獨具匠心,工藝精湛,代表了清乾隆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水平。
規格:通高26厘米,口徑16.3厘米。
用途:盛放和羹。和羹,放有酸咸或甜味等調味品的羹。
.jpg)
銅尊
酒器。盛行于周。
形態:基本形制為圓體型。直口,寬肩,鼓腹較深,下部收斂,平足。肩兩側附以羊首形雙耳,通體素質無紋,足底鐫有三行六字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規格:通高27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5厘米。
用途:盛酒。
.jpg)
銅簋
食器,也用作禮器,流行于商朝至東周。
形態:器型為橢圓型,有蓋,蓋上為四片三角形捉手,飾以夔龍紋,倒置可放食物。蓋沿器口飾回紋,蓋面,器身飾夔形紋,弦紋。器身兩側附獸耳,腰飾波曲紋,高圈足飾乳釘紋,橫鱗紋。蓋內與足底鐫刻三行六字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規格:長28.5 厘米,寬18厘米 ,高24厘米。
用途: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
.jpg)
銅爵
酒器。
形態:銅爵,圓腹高杯式,腹部飾獸面紋,流長尖,尾短圓,圓柱形雙柱上刻渦紋。三平足呈鼎立之勢,腹底鐫有三行六字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規格:長16.7厘米, 寬6.9厘米 , 高17.5厘米。
用途:飲酒、溫酒。
.jpg)
銅香爐
祭器。
形態:圓形,用以載香靠,弦紋直口,束頸,鼓腹,腹兩側附朝天雙耳一對,通體光素,腹底鑄三足??谘赝鈧扔幸恍须p勾篆書“大清乾隆年造”款。
規格:通高21厘米,口徑15.7厘米。
用途:焚香。
.jpg)
銅鐙
食器。
形態:銅鐙,有蓋,蓋鈕為花瓣形提手,口沿飾回紋,腹部飾錦紋,柱為饕餮紋,圈足飾垂云紋。
規格:通高26厘米,口徑15.1厘米,底徑16厘米。
用途:盛放太羹。太羹,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湯。

竹篚
祭器。
形態:整體為長方體,有蓋,通體紅漆,編竹為之,四框素面漆邊,內側紅漆,外側竹編,底足為四角框型。
規格:長72厘米,寬16厘米,高23厘米。
用途:盛放帛。中國戰國以前稱絲織物為帛。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曾在中國古代長期作為實物貨幣使用。
竹籩
食器。
形態:通體黃漆,編竹為之,有蓋,蓋為半圓型,蓋頂圓鈕,器身直口,內側黃漆,外側竹編,盤淺底平,柄較細,圈足侈大,口沿、足邊飾以彩繪云紋,蓋內及足底有三行六字篆書陽文“大清光緒年制”款。
規格:口徑15厘米,底徑13厘米。
用途:古代用竹編成的食器,形狀如豆,祭祀時用來盛棗、栗、榛、菱等果實以及鹿脯等干肉。

【表】 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從祀先賢先儒祭器配位
朝代
|
神主
|
祭器種類、數量
|
說明
|
元
|
孔子
|
籩10,豆10,簠2,簋2,登3,鉶3,俎3
|
配位同
|
從祀
|
籩2、豆2、簠1、簋1、俎1
|
|
明(嘉靖)
|
孔子
|
爵3,登1,铏2,簠2,簋2,籩10,豆10,俎1
|
牲用牛、羊、豬各1。
|
四配
|
爵3,铏2,簠2,簋2,籩8,豆8,俎 1
|
每位一壇,俎盛豬肉、羊肉
|
十哲
|
爵1,铏1,簠1,簋1,籩4,豆4
|
每位一壇,五位一俎(豬)
|
兩廡
|
爵3,簠1,簋1,籩4,豆4
|
三位一壇,每位豬肉一份
|
啟圣祠正位
|
爵3、鉶2、簠2、簋2、籩8、豆8、俎(豬、羊)1
|
|
啟圣祠配位
|
爵3,簠1,簋1,籩4,豆4,豬頭1,豬肉1份
|
每位一壇。
|
啟圣祠從祀
|
爵3,簠1,簋1,籩4,豆4,豬頭1
|
|
清
|
孔子
|
爵3,登1,鉶2,10籩,10豆,簋2,簠2,篚1,三牲俎(牛、豬、羊)1
|
中祀。大祀為12籩、12豆。
|
四配
|
爵3,铏2,簠2,簋2,籩8,豆8,俎(豬、羊)1
|
每位一案。崇圣祠正位同
|
十二哲
|
爵3,铏1,簠1,簋1,籩4,豆4,俎(豬、羊)1
|
每位一案,俎六位共用。
|
兩廡
|
爵2,簠1,簋1,籩4,豆4 ,俎(豬、羊)1
|
二位一案,每廡共三俎
|
崇圣祠正位
|
爵3,铏2,簠2,簋2,籩8,豆8,俎(豬、羊)1
|
每位一案。
|
崇圣祠配位
|
爵3,铏1,簠1、簋1,籩4,豆4,俎(豬、羊)1
|
每位一案,二位一俎。
|
崇圣祠兩廡
|
爵1,簠1,簋1,籩4,豆4,俎(豬、羊)1
|
東廡二案,西廡一案。
|
樂器
用于祭祀的樂器均為中國傳統樂器,分屬金、石、竹、木、革、絲、匏、土八種不同材質,又稱八音。

編鐘
結語
皇家祭孔文物文化展從謀劃籌備、設計立項、制作施工、布展開幕,歷時近一年。我們秉承高品位打造精品展覽的理念,依照藝術廳近700平方米古建自然格局精心設計布展,使展覽的內容與形式統一協調,特色鮮明,凸顯皇家氣派。展覽采用了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方法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3個互動項目使觀眾可以盡情享受參與的樂趣。整個展覽制作精致、文物珍貴、古香古色,突出了文化性和歷史感。展覽力求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為載體,以精美圖片、建筑模型、影像資料、數字虛擬為輔助手段,向觀眾展示了北京孔廟作為中國皇家祭祀孔子的專門場所所特有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祭孔活動在國家祭祀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弘揚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讖R和國子監博物館此次舉辦的皇家祭孔文物文化展,真正給廣大觀眾特別是文物藝術品收藏愛好者提供了一個零距離欣賞明清皇家祭孔文物精品、深層次觸摸祭孔文化的寶貴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