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槐與羅鍋槐
在彝倫堂前靈臺西側,“博士廳”門前,有一株由上覆黃色琉璃瓦的矮墻圍繞的雙干古槐,史稱彝倫堂古槐,是京城最知名的古樹之一。相傳古槐為曾兩任國子監祭酒的許衡親手所植。清乾隆十六年,時逢乾隆母親慈寧太后六十壽辰,本已枯死的古槐忽發嫩枝新綠,枯而復榮,又稱“復蘇槐”。一傳十,十傳百,眾人皆認為是吉祥之兆,又恰遇大學士蔣溥奉命“釋奠”孔廟,當即繪圖賦詩恭呈圣上。乾隆得知后非常高興,并提筆詠詩贊其瑞,朝中大臣也紛紛賦詩作畫頌揚。時任管理國子監的大臣觀保等也不甘落后,上疏請刻“御制古槐詩”碑,立于西講堂正中以垂永久。而今,這株古槐依然枝繁葉茂,是國子監700多年的活見證。
在辟雍殿西北側,緊靠圜池石欄,還斜立著一株巨大的古槐,人稱“羅鍋槐”。據史書記載,修建辟雍時,將彝倫堂以南幾十株槐、柏樹移種二門外和雍和宮內。相傳羅鍋槐因為樹齡已長,樹干粗大,被列入砍伐之例,因劉墉愛惜古槐,力排眾議,才得以保留。但不久,辟雍竣工,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前來視察,走到這棵樹旁靈機一動,笑問群臣:“諸愛卿,此槐象誰?”大家心領神會,笑而不答。因劉墉天生背駝,為人機敏耿直,滑稽幽默,背地里人稱“劉羅鍋”?;实坌恼f,你劉墉說出話來,常使我難堪,那“壞點子”都藏在羅鍋里,羅鍋槐,羅鍋壞,音同意亦同。我把你的羅鍋砍了,看你“壞招”從那出。于是指著槐樹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如今,在古槐粗干的陰面羅鍋處,砍削的痕跡還清晰可辨。
往昔,孔廟國子監,蘊含著豐富的儒學文化內涵,文人薈萃,帝王光臨,祭孔、視學。如今,這兩組宏偉圣地為弘揚傳統文化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