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門
進入先師門,迎面便是重基石欄的大成門。大成門與主體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對中國古文化做了“集大成”之意。大門前后三出陛,中為螭陛,左右各十三級臺階。門內懸鐘、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鳴鐘108響,擊鼓360通。鐘鼓齊鳴,百官就位,莊嚴肅穆。
大成門內兩側有石鼓十枚,為清乾隆年間仿照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原物在唐代陜西歧山出土,因其形狀似鼓故稱“石鼓”。鼓上文字內容為游獵古詩,稱為“獵碣”。石鼓被稱“國中之寶”,乾隆皇帝因“惜其歲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故而重新刻制。原物早年輾轉徙遷,曾置放在孔廟,現今存放于故宮博物院。乾隆石鼓之文字,為今人習石鼓文書法的重要范本。
東西兩側的石鼓旁各立有一碑,東側碑文記載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刻石鼓之經過,西側碑是清代大書法家張照草書唐代韓愈所作的《石鼓歌》。張照手書,蒼勁有力,剛柔相濟,屬難得的書法珍品。
.JPG)
孔廟大成門
.JPG)
孔廟大成門近景

大成門前先師像

石鼓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