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是孔廟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F存大成殿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而成,五進九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部正脊兩端均裝飾龍形鴟吻,殿內金磚鋪地,整體規制,與故宮太和殿無二。
大成殿前寬敞月臺,高于地面2m,月臺由漢白玉雕云頭石欄三面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臺階,前級正中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龍戲珠,中間盤龍吞云吐霧、寶珠火焰、云水波濤、蔚為壯觀。
大成殿與月臺的和諧統一,猶如白云托扶的天上樓閣,令人不禁心弛神往。
清代自康熙皇帝始,每一皇帝即位,照例要到國子監講學,原講學處為國子監內彝倫堂,乾隆49年(1784年)增建辟雍,講學處改在辟雍,稱“臨雍”。然后在孔廟大成殿懸匾一方,有的皇帝即便不“臨雍”,也要照例題匾懸掛。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建立。1916年遵教育總長范源濂指示,將清帝題匾取下,改懸時任大總統黎元洪的題匾。1985年,所有題匾重新復原陳列。只康熙題“萬世師表”匾,改懸大成殿前檐下。
跨進大成殿堂,迎面繡有吉祥圖案的金色幔帳簇擁著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龕,龕兩邊的楠木大柱,一幅乾隆御筆名聯越然其上:“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墻”。正龕內為“至圣先師孔子神位”的木牌位。正位兩旁,設有配享的牌位,復圣顏子(回)、述圣孔子(伋 )、宗圣曾子(參)、亞圣孟子(軻),稱為“四配”;東西兩側設有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孫師、朱熹牌位,稱“十二哲”。
大成殿內的禮器、祭器、樂器皆為祭孔大典及平時供奉所用,多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遺物,包括有尊、爵、卣以及籩、豆等,樂器中的編鐘、編磬、柷、敔、篪等在現今樂器中,已很難見。
.JPG)
孔廟大成殿
.JPG)
“萬世師表”匾額
.JPG)
大成殿的一角

大成殿內孔子牌位
.JPG)
大成殿內擺放的祭器、禮器

大成殿內樂器